close

前幾天看了一篇水果報的,讓我差點像摩登大聖的金凱瑞一樣把下巴都給掉到桌上去了,這種超離譜的評論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匪夷所思詞不達意之不負責任亂評吧!

首先標題「辭什麼典」,我真的想問問作者心目中的「辭典」到底是什麼東西?依作者文中所提,「有種發明叫電腦;電腦裡有種名堂叫編輯系統;系統裡有種軟體叫正體、簡體互換功能,只要輕按一下鍵,兩體互換,快如閃電。需要編什麼大辭典嗎?」乍看似乎沒錯,搞不好大家也都用過這玩意兒,而且還用得挺習慣的,問題是那叫「中文簡繁轉換功能」,跟辭典可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碼子事啊。一般所謂的「辭典」,除了基本的字詞音形標注之外,還會有詞彙的語意說明,好一點的還會加上例句應用。而專業一點的,連語源出處都引經據典一一列出,那是「辭源」。如果包山包海搞得可以直接拿來當枕頭睡的,那大概就是「辭海」了。還有一種小時候不懂事老想拿來查怪字的「康熙字典」,看到廣韻、集韻、反切什麼的,就自動給它擺回書架上去了。「繁簡對照表」台灣書局早就一堆了,不想花錢買的話,網路上也到處有軟體可以下載,但是該不會有人說那是「辭典」吧?!(有關「辭典」資料,來自國小記憶)

根據作者的猜測,「可能的情況是:辭典裡所有的詞條都有正體與簡體字兩體並陳,例如「玉體橫陳」就有兩種字體橫陳,讀者可以同時看或選擇看。正體字像穿禮服的小姐,簡體字像穿比基尼的小姐,中國簡體字有的簡到不能再簡,像是丁字褲或C字褲,讓人大開眼界。」看到這段我的確大開了眼界,沒想到中國字象形會意的功能強大到可以「激活」男人的性慾聯想呢!不愧是水果出品,腥羶至上,萬事萬物都可以跟性聯想沾上邊。要我來看的話,兩岸如果真的能推出一部有共識的「中華辭典」,它的定調也應當是在於兩岸用語的整合編譯,至於繁簡字體這種「想當然爾」的事還用特別一提嗎?!

目前兩岸交流越來越頻繁,尤其無國界的網路世界裡,隨便查一下資料,經常都是繁簡詞條交雜列出,許多有名的論壇也都薈萃著兩岸三地共同的精華,如果被動性地忽略某種字體不看,難免有種自廢武功的遺憾。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不想自廢武功的人就會面臨到一個既惱人又有趣的事,那就是「兩岸用語大不同」所帶來的困擾(當然也充滿了腦力激盪的樂趣)。這個困擾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因為它頂多只會拖慢閱讀的速度,卻並不會對理解產生嚴重的干擾。以我個人來說,拖慢閱讀速度的主要原因在於名詞的不同,而這包括外國人名譯名,專有名詞譯名,各領域專門術語、次文化衍生用語等等。隨便舉一些例子好了,比如「卡繆」的「異鄉人」,在大陸譯成「加繆」的「局外人」,卡繆/加繆易猜,異鄉人/局外人就有點費解了。又如結構主義人類學家李維史陀在大陸譯名是列維-斯特勞斯、存在主義的沙特在大陸是薩特,精神分析學家拉岡在大陸是拉康,其他還有捷運/地鐵、晶圓/蕊片、公車/公交車、影碟/激光視盤,雷射/激光、人才外流/腦流失….之類,這些難道不需要作一個互譯或者統合嗎?(互譯是一個開端,統合是終極目標)既然兩岸論壇要開,首先當然要有共同的語言來溝通,因此從「繁簡互通」來著手不但適切,而且也有其正當性。「兩岸論壇要談的可多啦。正體鉛字與簡體鉛字交流、刻鋼板兩體字刻法技術交流……忙死國共論壇的代表們啦。吳先生應不致不知電腦為何物,可能避重就輕,聲東擊西,故意說編辭典,以掩護什麼其他敏感議題吧。」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

此篇蘋論之所以如此荒腔走板,當然不是由於作者的無知,而明顯的是一種政治「意識型態」在作祟。最近報章雜誌、新聞媒體經常提到幾個字「識」、「簡」、「用/書」、「正/繁」,區區幾個字端的是處處玄機,許多政治立場鮮明的人士策略性的把這幾個字「倒錯拼裝」重新排列,衍生出許多新的組合,像是「識正用簡」、「識簡用正」、「識簡用簡」….等等。說穿了也不過是以一種便宜行事的心態故意技術性「誤用」,以擁護中華正統之名,為他們的統獨意識型態干涉尋找宣洩的出口。說到底,馬英九再傻、再天真,除了「識簡用正」以外,他怎麼有可能提出別種組合呢(「識正用簡」、「識簡用簡」?別鬧了,要死他也不會趕第一)!就算是提出「識簡用正」,也不過意在「投石作用」而已,只要提出,目的就達到了。

從符號學的觀點來看,所有的「字詞」不過都是一種能指,狗、犬、DOG在我們腦海中浮現的都是相同的意象,繁簡不是問題,大家都看得懂用得爽才是王道。此處唯一的問題恐怕是「由繁入簡易,由簡入繁難」,那麼這就不是台灣單方面的問題了,「用簡識正」也應當是大陸當前要面對的挑戰。據說第一個拿掉漢字的韓國,現在也回過頭想要把漢字找回來了呢。繁簡非不能兩立,眾聲喧嘩正要登場。

接下來要談的是更現實的問題。如果說教育是立國之本,那麼台灣還是早點推行「識簡用正」才好,理由很簡單,大陸學術譯作的質與量,台灣根本完全不是人家的對手。學術性的作品本來就是小眾,花了大把的時間精力把它翻譯出來,結果卻沒有市場,試問誰要作這種蝕本的生意呢?但是台灣做不到的,大陸卻可以,有十幾億人口做後盾,小眾當場變大眾。高等教育免不了會接觸到許多世界經典之作,而這其中不只是英語系的作品,其他各語系的著作更不在少數,以台灣出版市場的胃納量來考量的話,台灣民眾接觸不到那些精彩作品也就不足為奇了。目前實際的情況是(就我個人經驗),台灣找不到的書到對岸去找就對了(當然不是真的跑到對岸,博客來、上海書店、若水堂書店都可以找到你要的書當然都是簡體版)。其實還有更荒謬的,現在台灣書局裡有許多書就是從簡體直接換成繁體出版的,只是價錢大概差了近三倍,如果是我當然直接看簡體才划算囉。個人還有一個慘痛經驗是,一樣的翻譯書,先買了繁體版,結果簡直像無字天書一般令人費解,一開始以為是自己水平太差,看不懂人家艱深的理論,後來偶然間看到一本對岸翻的相同的著作,才豁然大悟,原來是台灣的翻譯太慘不忍睹。

曾經有一種說法:「美國是世界的市場,中國是世界的工廠,印度是世界的辦公室,沙烏地是世界的加油站,那巴西就是世界的糧倉」。但是在這一波金融海嘯沖刷過後,目前手上握有2兆美元外匯存底的中國幾乎成了世界獨大的買家,不管加油站、糧倉還是辦公室,甚至有人說中國打算把整個地球打包回家,不管誇不誇張,中國像一個磁力中心把全世界都吸引過去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仍有少數因為過度自卑而顯得極度自傲的政客,卻只見秋毫未見輿薪的自以為承繼著中華五千年傳統正道,一看到人家有一點向中國傾斜的跡象出現就立刻放狗咬人,唉,現實不是原罪,大家都要活下去啊!

   以上完全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偏見之作,看看就好,不必認真。

   突然發覺我跟他認真了,我輸了Orz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lvenwu1212 的頭像
    elvenwu1212

    elvenwu1212的部落格

    elvenwu12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