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殘雪談卡夫卡與波赫士中有這麼一段話:「他們那遭到自己理性嚴厲否定的生命體驗,全是為了一個達不到的目標。當自省咬齧著他們的靈魂,讓他們在痛不欲生之中生活時,藝術精神就在孕育之中了。」
是不是唯有在苦痛的熬煉之下才能淬取出一絲靈魂的光華?若果是,那就莫怪我們在這世間找不到靈魂了,避苦趨樂才是人的天性,靈魂從來沒有消失,但是它的存在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卻沒有意義,對他們來說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靈魂的提升,而在於世人的肯定。這裡面沒有對錯,群體認同的價值觀本是體制下該奉行的準則,我們實在沒有必要(也不能)拿著放大鏡要在每個人身上找出所謂靈魂的這種東西。
但是,總有一小撮人,他們願意背離世道縱身苦難的修羅場,只為展現一絲靈魂的光華為我們作見證,於是,我們知道,只要我們願意,我們也可以找到靈魂,發現靈魂的存在意義。我老是喜歡往典籍裡鑽,因為我怕苦又怕失去靈魂,所以只好藉著先人發現的吉光片羽來修補自己千瘡百孔的肉身,雖然我從來都知道拼拼湊湊難以修成正果,但是不這麼做肯定會成為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
有時常覺得我的心彷彿森林裡的一座廢墟,到處都在頹朽之中,所有的支架好似都將分崩離析,但是在傾頹的窗櫺,殘敗的牆角,許多不知名的植物卻生機勃勃地蔓生著,我的廢墟正以另一種面貌崢嶸著,只是我還看不出它的樣子。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