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因為一時無聊於是翻譯這篇文章打發時間,沒想到不知不覺倒也翻完一大段了。由於純粹是好玩性質,因此也就沒有花時間在修辭的琢磨上,只是盡可能地貼近原文,試圖把原文的意思完整表達出來。但是畢竟這是闡述概念的文章,作者為了詳實精確地表述他的想法,以致有些句子稍嫌冗長,而這也成了我翻譯上困擾的地方。這使我想到,以前每次閱讀一些理論學說的翻譯書時,每每為了通篇累牘詰屈聱牙的字句傷透腦筋,這實在是不同文字圈中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啊。  

夢的深層心理學入門--

   http://homepage3.nifty.com/yahoyorodu/dream.htm  

記得或不記得是另外一回事,我們每晚總會在睡眠中做著各式各樣的夢。這意味著,作夢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日常的體驗。然而,夢的內容經常是非現實的,往往伴隨著許多不可解的內容。  

有許多人或許會聲稱自己沒有做過夢。但是,實際上,從出生之後就一次也沒有做過夢的人是不存在的。主張自己從來沒有做過夢的人,可能是出於不善回憶夢裡的印象,以致不是做完就忘了,就是覺得夢的內容根本微不足道,而把它給徹底地忽視掉。  

但是,在人的心中產生的現象沒有一個是不具有意義的,這是許多心理學者的共同意見。夢是人的意識與無意識交會之際產生的一種意象體驗,透過夢的解析,我們可以窺視到平常不為我們所察覺的無意識世界。然後根據我們對於無意識世界的瞭解,就可以對人類精神的寬廣與深奧去做更進一步的認識。  

在這裡我想要站在深層心理學的立場,針對夢本身所擁有的意義及其作用進行一番考察。 

1.      夢的心理學上的意義  

關於夢的作用自來就有好幾種見解。在深層心理學開始發展以前,著重關注夢在肉體上、生理上的想法佔據著支配性的地位。 

例如,某位心理學者就如此描述著:「夢的意象大部分是感覺上的刺激,也就是說它是被周遭環境裡存在的各式各樣的刺激所引發出來的,在那刺激之中極小的一部份變成了幻覺,而透過夢顯現出一種類似追憶般的現象罷了。」  

換句話說這個指的就是,睡眠之際受到了外界來的刺激,例如房間裡的亮度、溫度、濕度、噪音、棉被的重量、睡夢中的姿勢或身體的條件等等,而這些刺激變成了幻覺成為夢的內容顯現了出來。 

佛洛伊德對於這樣的見解,有一個很明確的主張,他說夢的本質並非是肉體上的東西,而是一種心理現象。 

1900年時,佛洛伊德透過對自己,或是神經衰弱、歇斯底里之類精神障礙患者的夢所做的詳細研究,而發展出了獨自的夢的理論。 

佛洛伊德的夢的定義­­---夢就是作夢者壓抑的願望,在夢中被以一種經過偽裝的形式去得到滿足。 

在這裡,想要稍微談一下佛洛伊德關於無意識的理論。佛洛伊德認為在人類的無意識之中存在著原始的本能。這個本能是由性的欲求,攻擊的衝動所構成的。但是,對於心中竟然潛藏著這樣的願望,意識上的我(自我)本能的加以否認。因為如果意識接受了這樣的願望,我們自身就會變成一種不合理的,帶有反社會性的醜陋的存在了。因此,無意識的本能就被自我所壓抑著,被以一種意識無法觸及的狀態沈睡在心靈的角落裡。假設這樣的壓抑失敗了,所有的本能都從潛藏的內在裡竄了出來,馬上會讓人的精神產生異常,變成錯亂狀態,而充滿著犯罪的危險。 

但是,另一方面,這個本能卻也是帶給人類活力與生命力的動能根源。因為一般人在有所節制的範圍內,會適當的去滿足本能上的願望。如此這般地,夢就成了意識上的自我與無意識上的本能之間所妥協出來的一種產物。 

例如,在夢中常見的一種模式是「自己被某人所追趕著」。對於這類的夢我們可以如此理解,它是由於被壓抑的本能想要去逼迫意識上的自我而引起的一種騷動。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會被生活所追趕,總是在被什麼所逼迫下度過一天又一天。而持續著這樣的生活,便會漸漸累積出壓力,然後就會萌生出想要更自由地活下去的願望。自由且沒有束縛的生活,這是依循本能的生活模式。這樣的本能吶喊有時就會化成被追趕的夢而表現出來。 

另外,與「性」有所糾纏的或是「殺人」之類的夢,也同樣能夠把它理解成是一種顯露本能願望的夢。 

只是,這一類的願望很少以直接或露骨的形式在夢中出現,一般的情況下,它會以一種經過變形的、模糊的形式呈現出來,這也是佛洛伊德的主張。 

在此,佛洛伊德把顯在夢跟潛在夢做了一個區別。所謂顯在夢就是,人在睡醒之後能夠把內容回想出來的夢。而回想出來的夢,其實已經過意識活動的作用,而使得其內容或遭刪除,或遭歪曲。於是,在顯在夢背後尚存在著一個未經過修正前的夢。而這就是潛在夢。 

潛在夢之中包含著把性的願望露骨地顯露出來的內容。然而這樣赤裸裸顯露的夢是很難達到意識層面之上的。被壓抑的性的願望為了躲過意識的檢查,就會以象徵意涵豐富的曖昧記號來改變自身的樣貌,而使之成為顯在的夢。 

因此,夢的作用就是把被意識所禁止壓抑的願望,化做成可以帶來滿足的幻覺,而透過這樣的轉化把人類從不愉快的緊張狀態中解放出來,以確保人類可以獲得良好的睡眠。  

如上所述,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確認了「夢是為了通往無意識的捷徑」的價值,同時也說明了性欲的重要性。 

然而,對於夢完全是由性的象徵所構成這樣的想法,卻常招致批評,有人會說對人性而言這是一種極為局部性的、偏狹的見解。此外,無意識之中只存在著性欲跟攻擊衝動之類的否定性欲求,這樣的前提條件也被視為有問題。 

就人類精神的全貌來說,在佛洛伊德的發現之外,肯定還存在著多樣的面貌。 

佛洛伊德的得意弟子榮格從這樣的批判觀點展開,建構了個人獨特的夢的理論。 

榮格的夢的概念---夢是超越個人人格的無意識意志的啟示,它是一種以象徵性形式去進行的無意識狀態下的自發性自我描寫。 

榮格夢理論的最大特徵在於,夢想要無意識在正常的形式下去掌握那種自發性地,並且是創造性地顯露出來的意象體驗。 

在夢裡出現的各式各樣的意象或象徵彌補了人類現實生活上欠缺的部份,它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補償作用,可以幫助人們達成精神上的成長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這種想法產生的背景在於榮格對無意識有不同的理解方式。 

相對於佛洛伊德把無意識視為否定性的,招致忌諱的東西這一觀點,榮格則側重在肯定面向上的解讀。他認為無意識會與意識協調互補,進而能促成人性的整體發展。 

集合式無意識---在個人被壓抑願望或個人生活經驗的記憶痕跡所構成的無意識的更深層內部裡,尚存在著一種人類與生俱來即擁有的,由那個人的家族,那個人所屬的文化圈,乃至一般人類普遍的「原型」所構成的無意識。(:集合式無意識在台灣一般通用的說法是集體潛意識) 

這裡所指稱的「原型」,在榮格心理學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概念。榮格也和佛洛伊德一樣,透過對自己,或是神經衰弱、精神病患者的夢的研究分析,他確信尚有一種超越個人人格的別的什麼東西存在。還有,榮格也發現,個人夢的內容與各種文化圈中流傳的神話或童話故事間有許多共通的地方,這使他對於人類無意識之中存在著的,自遠古以來即流傳迄今的神話式要素也非常關切。 

照這樣去思考可以發現,集合式無意識是人類精神全體上唯一共通的無意識,而個人人格只不過是這種無意識上所形成的一個點罷了。更進一步說,集合式無意識不但是一種只在特定家族、系譜間的人們才共有的心靈層面(心の層),它同時也包含著特定民族間共有的心靈層面(心の層)。 

職是之故,在夢中登場的各式各樣的意象,並不僅僅是個人過去經驗的顯露,它同時也是伴隨著人種的進化所遺傳下來的,層層累積的無意識的記憶痕跡的顯露。 

總之,夢是一種自己察覺不到的自我的自畫像,透過對這種自畫像內容的檢查,可以去進行發掘新的自我的可能性,進而能使現實生活的調和與平衡得到維持。 

2.      夢的種類

首先根據匯集而來的內容,基本上可以把夢分成反復夢和原型夢兩類。 

反復夢,基本上是一種會把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帶到夢中反復重現的夢,也就是說,它會將個人有意識的生活態度在夢中反芻出來。它的內容是極為現實的、理論式的,很少伴隨著強烈的情感。 

這一類型的夢在一般成人的場合,幾乎佔了75%,是一種極為普遍常見的。同時,反復夢一般說來,它有隨著年齡增長夢到的次數也隨之增加的傾向。 

【反復夢】

    雖然說是反復夢,但是如果仔細地去看它的內容,常會發現它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多少有些不一樣的地方。 

這裡說的是,實際上沒有發生的事在夢中卻發生了,而現實中發生過的事在夢中卻宛如沒有發生過一般。甚且有時還會出現夢與現實的內容剛好成為一種對比的情況。因此,就把夢與現實間出入程度很大的夢稱做「補償夢」以資區別。 

【補償夢】

會出現這樣的夢是因為它具有某種性質,它會促使意識與無意識相互去彌補彼此欠缺的東西,藉以取得內心整體性的平衡與調和的。 

榮格認為夢擁有一種會讓意識去進行補償的功能。如果去回顧我們的意識層面生活的話,往往會發現,照我們的希望那樣順利進行的事是很少的,反而是行動在半途就中斷了,或者願望沒能實現,感受到挫折感這類的事常常發生。 

像這樣地,一旦發生了行動被中斷或是欲望沒有得到滿足,無意識就會促使們去作夢,藉以解除那些因此而衍生出的緊張、壓力、欲求不滿等負面情緒。這種想法在佛洛伊德夢的解析中也有談論到。 

再進一步補充,榮格認為無意識促使我們去作夢還有另一種功能,它會幫助我們在意識的生活態度中採取踩煞車的行動,或是給予意識警告及忠告。至於這樣的警告意識上的自我要不要遵從則是自由的。但是,如果不去深思夢裡的含意,無視夢的警告而莽撞行事的話,未必不會遭受重大的失敗或意外。 

【警告夢】

甚而我們還可以考慮到夢還有另一種功能,它是超越補償的,僅僅為了對我們自己未來的計畫和展望做出提示。當我們意識上的生活態度遇到阻礙走不通時,或是現實生活行動中被迫做選擇而產生迷惘時,它就會突然地現身。 

如果作夢的人能夠在意夢的內容中透露出來的提示或方案,並且在意識上不斷地去努力,一定能夠讓理想得到實現。有些偉大的發明和社會性的成功就是得利於這種夢的功能。

【展望夢】

可惜很諷刺的是,作夢的人僅只是相信這個「預告」,卻疏於在實際生活上有意識地去努力,以致造成夢的預告功能往往無法發揮效力。這也就是說,從無意識裡獲得的訊息,如果沒有伴隨著在現實意識生活中採取具體行動的話,要實現將是很困難的一件事。而相反地,越是積極地採取有意識的行動,夢的內容也會隨之產生變化,做出更多具有暗示性的指示和建議。 

已經反復說過多次了,夢中所見終究是自己心中的世界(內界)與外在、現實世界間相互作用產生出來的一種意象體驗。 

接下來我們來思考一下「原型夢」吧。 

榮格認為在人的集合式無意識之中共通地存在著一種基本的意象形式,他把它稱做「原型」(archetype 

原型就是埋沒在人的深層意識之中的「心的根本要素」,從個人所做的奇妙的夢,到精神病患者訴說的妄想,乃至世界上神話和童話裡登場的角色之中,都可以窺探得到的某種意象的根源。 

由於原型本身是人類憤怒、憎恨、恐怖、不安、愛情、留戀等所有感情要素的根源,以此原型為中心就會形成各式各樣的情結。 

榮格心理學指出,自遠古以來人類即擁有相同的原型心理構造,而從中產生了古代的神話和現代的我們所見到的夢。 

不管怎麼說,原型是從心中產生的帶有戲劇性效果的情緒基盤,也是人的想像力和靈感的原點。 

榮格所提出的原型的意象有下列七種樣式:

1.      陰影

2.      面具

3.      男性心中隱含的女性特質

4.      女性心中隱含的男性特質

5.      母性

6.      老賢人

7.      自我

在我們的夢中,像這樣的形象不斷地交替出現,試圖把無意識中潛藏的訊息傳遞出來。一般說來,含帶原型夢的內容大都會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情感波動,或是因為不合理而使人苦於無法理解。也就是說,不管是好的意思還是壞的意思,只要是讓人感到印象非常深刻的夢,或許我們就可以判斷它是某種原型的呈現。(全文未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lvenwu1212 的頭像
    elvenwu1212

    elvenwu1212的部落格

    elvenwu12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